生物膜法之生物轉盤
一、 生物轉盤概述(起源和原理)
1. 起源
生物轉盤起源于60年代的原聯邦德國,勃別爾和哈德曼教授于1964年發表了生物轉盤相關論文《生物轉盤的設計,計算與性能》,生物轉盤自此正式進入大眾視野,開始了自己的征程。
我國于70年代開始引進生物轉盤技術,不少學者也對工藝進行研究,如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等40多個單位,研究改進范疇從轉盤片的材質到曝氣設備以及整體裝置都有涉及。
2. 生物轉盤
l 原理
轉盤浸沒水中時,生物膜帶走有機物——轉盤離開水面,生物膜吸收氧氣——微生物在好氧條件下進行硝化作用——排出二氧化碳——再次進入水中時將硝化產物排入水中
l 組成
生物轉盤由盤片,接觸反應槽,轉軸和驅動裝置組成。
盤片常為圓形,正多邊形,表面有平板,凹凸板,波形板,蜂窩板狀等容易附著生物膜的形狀;盤片的材質要求質地輕薄,強度高,耐腐蝕,常用材料有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以及玻璃鋼等,一般厚度為0.5-1.0cm;轉盤直徑常常是3.0-3.5m;盤片間距為10-30mm。
接觸反應槽常常由噶鋼板或是鋼筋混凝土制成,橫斷面呈半圓形或梯形,和轉盤外緣保持20-40cm的距離。反應槽的水位一般達到轉盤直徑的40%。
轉軸直徑約50-80mm,軸中心高出液面150mm左右。
驅動裝置的方式由電力,空氣和水力驅動,轉速0.8-3.0r/min。
l 特點
1. MLVSS可達40000~60000mg/L,F/M比為0.05~0.1;
2.分級多段運行,在每級轉盤生長著適應于流入該級污水性質的生物相;
3.污泥齡長;
4.對BOD值達10000mg/L以上、10mg/L以下的污水都可以采用,并能夠得到較好的處理效果;
5.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的食物鏈較長,產生的污泥量較少,約為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1/2左右,減盤片之間堵塞的可囊性。
6.由于整個工藝直接接觸外界,外界溫度會影響轉盤反應,限制了寒冷地區的應用規模。
l 典型組合工藝
圖2為常見的以生物轉盤為主體的工藝流程。廢水先進入預調節池,再依次進入一沉池,生物轉盤池,二沉池,然后出水。
圖4 生物轉盤與平流沉淀池結合工藝
圖4 是生物轉盤和沉淀池一體化的工藝,利用傳送帶在沉淀池內部控制廢水和污泥的流向。污水從生物轉盤一側進入,經過多軸轉盤之后,處理水從左側沿傳送帶方向排出,污泥則通過刮泥機沉降到左側凹槽排出。
一、 變形工藝
生物轉盤經過多年使用以及鉆研,有一些相似的變形工藝,比如STM。
上圖為STM工藝,在生物轉盤的基礎上改造轉盤的形態,在氣液接觸面的不斷變換中加快空氣去和污水的混合。
STM工藝1964年起源于德國,多年發展后成功應用于城市污水和工業污水領域。由于STM工藝可以將空氣更好的和池內污水混合,使轉輪以外的池中也有微生物生長,在整個工藝中,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同時存在。
蘇州湛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熱線:400-110-8500
傳真:0512-50310052
郵箱:sales@drtsing.com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昆山玉帶西路樂邦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