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本文將走進6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專家王浩。從曾經的“小學沒畢業,中學沒上夠”到清華大學水利系的高材生;從曾經修水渠的農工,到如今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用自己的青春熱血,一步一個腳印的奮斗到今天,并且用自己的一切回報國家,造福人民。
緊抓恢復高考機遇,工人王浩成清華大學高材生
1969年,16歲的王浩和同學從北京站乘坐火車去黑龍江,成為了一名農工,到祖國邊陲的大熔爐經受考驗。年輕的他一邊接受體力勞動的磨礪,一邊和同學們自發組織起來進行初高中課本的學習。王浩甚至晚上用點燃的蠟燭把土墻燒熱,再“趁熱”把蠟粘在土墻上,“借光”夜讀。學習,對于王浩來說就是一場無期限的修煉,他堅信機會總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1976年,王浩回到了北京,在農場里的積累出的實踐經驗,幫助他成為了北京大學無線電系工廠的一名工人,無線電系的老師自發地利用業余時間給王浩及其他青工授課。王浩抓住了一切可以充實自己的機會,1977年恢復高考之際,只有半個初中文化水平的他靠著勤奮好學擠進了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成為1500名新生中的一員,這也成為了王浩人生中的重大轉折點。
取水之利,興我中華
從上學到工作后,王浩幾乎把所有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水利工作上,就連結婚都沒時間和妻子拍一張合照,結婚證上是兩人各自的照片,左一張,右一張。
四十年來,王浩一門心思地扎進水里邊,從來沒有節假日,大年三十晚上都會心系工作。在他的科研生涯中,經歷過非常艱難的時期。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百廢待興,科研經費非常緊張,王浩的大部分同學都離開了科研崗位,選擇下海經商,但這些從沒有動搖過王浩堅持搞科研的決心。
中國的淡水總量占全球水資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境內所有天然河流連接起來,可繞地球赤道10.5圈,但水資源從東南至西北分布極不均衡。新疆土地面積約占全國的17%,但水資源僅為全國總量的3%。在1993年到1995年期間,王浩每年都會來新疆對額爾齊斯河、伊犁河的流域以及其他天山北坡十七條年徑流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大一點的河流做規劃。當中國歷史上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啟動全面論證時,王浩成了其中最年輕的骨干專家,主要圍繞著南水北調中線及其的規模控制和各條線路的走線問題進行了研究論證。現年已經65歲的王浩,還會一個星期之內馬不停蹄的輾轉四川、新疆、北京三地,兩天接連考察5座水電站,每天睡覺的時間不到五個小時,圍繞的事情只有一件:水。
王浩說:“個人再努力奮斗,沒有時代的大機遇大潮流,沒有這40年的改革開放,根本我也不可能做今天這些工作。”因此在他的科研歷程中,王浩一直把國家發展和需求放在首位,哪里有“水”的需求,他就往哪個研究方向發力,用更多成果來回報祖國和人民。
蘇州湛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熱線:400-110-8500
傳真:0512-50310052
郵箱:sales@drtsing.com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昆山玉帶西路樂邦產業園